专家提醒:免税店开展业务应做好涉税管理
作者:本报记者 叶生成 通讯员 侯毅
近期,不少地区加快推进市内免税店建设,引起消费者关注。例如中国免税品(集团)有限公司近日与福建恒力城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,将在福州市鼓楼区建设福州首家市内免税店;北京市东城区表示将加快推动市内免税店在王府井地区落地;此前陕西省印发的商务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也提出,加快西安市内免税店开业。
提起免税购物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,大概率是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店。实际上除此之外,我国免税购物行业还有口岸出境免税店、口岸进境免税店、运输工具免税店、市内免税店等多种类型。近年来,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家重视——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明确提出,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,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。在此背景下,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市内免税店建设的步伐,仅最近一段时间,就有北京市、福州市等多地传出加快市内免税店落地的消息。
不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,市内免税店的相关政策、产业生态等尚不完善,要想充分激发其发展潜力,既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优化完善,也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努力。
市内免税店指的是设立在市内特定区域,向即将出境的国际旅客等客户销售免税商品的商店。从目前的模式看,市内免税店的销售对象主要包括两类,一是即将离境的境外旅客;二是满足年龄、入境时限等条件要求,出国后入境回国的境内人士。近两年,市内免税店受新冠肺炎疫情,以及销售对象和范围较窄、销售商品品类有限等因素影响,发展规模还较小。
不过,业界对其市场潜力颇为看好。据招商证券相关预测,通过加大发展力度,我国市内免税店在吸引海外消费回流上创造的市场规模,将可能达到千亿元级。采访中,业界专家也表示,相较于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店、跨境电商等渠道,市内免税店对于相关消费者来说具有距离近、购物便捷、成本优、购物体验感真实等一系列特点,其市场空间潜力大,对于促进消费升级、推动商业零售转型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均可以发挥有力作用。基于此,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基础上,及时对市内免税店相关政策进行优化和完善。
具体来说,可以立足于免税购物行业整体发展角度,统筹考量海南离岛免税购物、市内免税购物等不同业态的发展,有针对性地完善市内免税店相关政策,比如适度放宽市内免税店购物对象的条件限制,允许具有更长时间出境记录的归国境内人士在市内免税店购物,扩大消费对象范围;同时考虑合理调整、增加、丰富市内免税店商品品种,并合理放宽对购物数量及购物额度的限制,扩大消费者的选择空间,提升市内免税店的购物吸引力。通过这一系列政策优化,可以为市内免税店发展配置更多市场资源,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相关消费者购买免税商品的需求。
而对于想投资和进入市内免税店行业的相关企业来说,在满足经营资质条件前提下,有必要提前考量海南离岛免税店、跨境电商购物等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情况,充分评估竞争压力及潜在风险,在选址、商品、服务、运营管理等方面积极进行模式创新,形成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的状态,避免出现恶性竞争、重复建设等情况。
据记者了解,实务中,为了更好地形成经营特色,一些免税店企业除了经营免税商品外,也结合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,兼营非免税商品;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,除了线下实体店外,也开展线上运营。对此,业界专家提醒,在创新商品特色和运营模式过程中,相关企业务必要做好涉税管理。
具体来说,一方面,如果相关企业兼营免税商品和非免税商品,应分别核算免税商品与应税项目的销售额,并准确地开具相应发票,防止因盲目核算发生涉税风险;另一方面,在开展“线上+线下”多形态经营前,相关企业应强化自身涉税管理,增强业务数据、财务核算、海关报关及税务申报等各项核算口径数据一体化的应用能力,促使仓库、物流、免税实体店、线上店等各个经营场景实现顺畅衔接,从而更好地拓展运营场景、形成运营特色,助力市内免税店形成更加健康良好的产业生态,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。